返回

平罗威镇燎疳节

图片13.jpg

  “燎疳”习俗早在清代就有文字记载,西北各地地方志都有记载。

  《平罗县志》记载:“平罗县除上述传统节日外,还有一些传统纪行:正月二十三“撩骚干”……”正月三这天,秧歌、社火表演的锣鼓喧嚣过后,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点一堆篝火,大人孩子跟着都要从火堆上跳过去。

  从篝火上跳过去,是为了让火燎去一切晦气、烦恼和不顺,希望来年顺顺利利。

  人们让火神帮忙燎灾、驱瘟,祈求这一年的福安。

  “燎疳节”从清代传承至今,平罗县威镇村自2011年起,每年由村委会组织开展大型节庆“燎疳节”。

  平罗威镇燎疳节传承人:杜笙发、朱建生、魏德华。

图片12.jpg

  随着社会的变迁,这一农耕文化文化背景下的传统民俗,虽然在西北农村依旧得到了沿袭、继承,但在城市里一般都是禁止燎疳活动的,燎疳节也就成为了一些中老年人儿时的记忆,年轻人更是对其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知不解。

  “燎疳”作为我国民俗项目,既具有北方地域文化特色,充分展现北方人民勇敢剽悍性格,又富有一定的竞技色彩,它使村民们经受考验,不怕困难,对培养人们的开拓进取和顽强拼搏精精非常有益。


平罗民间刺绣

图片17.jpg

  刺绣古代称之为针绣,是用绣针引彩线,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,以锈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。

 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,古称“凿”、“钻凿”,又称“针绣”“扎花”,俗称“绣花”,因多妇女所作,还称女红。

  平民间刺分布于平罗具城关镇、原前进乡、陶乐镇、红崖子乡、高乡等地,传承人有征丽霞、征红霞、征月霞、杨晓梅。

  民间刺绣的内容多为飞禽走兽,花鸟鱼虫,历史典故,神话传说,都是创造的题材等、劳动妇女创作的刺绣作品,是按照自己的爱好和意愿,凭借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而设计、制作的。

  如在枕顶上绣个《吉庆有鱼》、《蝶恋花》,在头巾上绣个《丹凤朝阳》、《双狮驮柱》等象征五谷丰登、吉祥如意的图案,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  这些民间艺术品孕育了原始意味的饱含生命力的美感,再现了人类朴实的感情。

  民间刺绣除实用审美而外,还成为一种教化手段,使得广大的民众虽因家境贫寒不能“知书”,但却能“识理”,具有现实的意义。

  石嘴山民间刺绣充分体现刺绣针法美与丝线没得质感与特征,体现出刺绣艺术的独特性,作品彰显厚重和精致的地域文化精神,诸多作品格调高雅,意境深远,备受人们喜爱,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、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。

稻艺编织

图片16.jpg

  芦苇、蒲草、农作物秸秆等原材料充足,且材质符合草柳编制品和生态环保要求,平罗造型多样的稻艺产品“朴而不俗,真二不拙”,兼具民族性、观赏性及实用性。